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高等教育普及化深入发展,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加速构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高等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加速演进,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广泛深入地推动高等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下面,结合信息化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我谈几点认识,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深刻认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高等教育“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当前,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更好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是高等教育的时代使命和重大任务。
从“两个百年”的战略目标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铸牢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标志着我国教育进入了全面提质创新的新的发展时代。我们要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任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发挥高等教育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贡献度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进程看,普及化阶段迫切需要转换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到达54.4%,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不断提升。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由如何做大转向如何做强,从发展模式、体制机制、结构类型、评价方式、内在活力、保障措施等方面,系统谋划高等教育强国之路,实现规模足够大、结构足够优、体制足够活、类型足够全、质量足够高、效益足够好,促进高等教育水平整体提升。
从扩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形成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看,关键在加快高质量发展。当前,面对国家间的战略竞争,世界范围内的“人才战争”更加激烈,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出台新的人才战略,通过打造高质量高等教育高地,努力赢得未来国际竞争的主动权。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是教育大国,但还不是教育强国,也不是高等教育强国,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仍处在一个“将强未强、要强还不强”的阶段,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任重道远。我国要真正成为世界强国,就必须加快高等教育创新,以更大的勇气、更大的魄力、更大的智慧,探索高等教育新理念、新标准、新技术、新模式,实现未来高等教育的超越。我们要有这样的认识,对我国高等教育既不能盲目自信,也不能妄自菲薄,而是要在辩证认识历史与现实,成绩与问题的基础上,客观理性地建立高等教育自信,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全面把握信息化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的时代机遇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在线教育蓬勃发展,特别是去年我国开展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开出1719万门次在线课程,35亿人次大学生参加在线学习,实现了停课不停学、不停教。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前景广阔的新机遇和强大持久的新动能。
回溯历史,信息技术的每一次革新都会带来高等教育深刻变化。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和冲击,使5G、人工智能、远程教育等新技术、新业态实现更为明显的快速发展。我们要主动应变、化危为机,以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变革催生新的发展动能,推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构建,为实现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深度融合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一是推动教学方式互动化、体验化。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特性,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法将在教学领域广泛普及,极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AR/VR全息技术的应用有了更多可能,稳定输出的高清直播将全方位呈现教学活动,可以实现身临其境的沉浸式课堂体验。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深化,其营造的智能环境将全方位增强学生的学习认知。远程教育和慕课的体验性、互动性将大幅提升,对于教学参与者和教学过程的感知和反馈将更加深刻。
二是推动培养模式多样化、特色化。在信息化进入大规模普及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发生重大转变。学习数据的大规模、高速率、全过程传输反馈成为可能,传统网络和技术环境下学习资源供给千人一面的情况已被打破。教育环境更加智慧化,无处不在的通信网络和传感设备打通了课内外数据壁垒,促进了线上线下课程的无缝融合。教育资源主动适应个体的特定需求,全面实时的信息感知和数据传输带来了学习场景和特征的精准分析,主动为学生营造学习环境、规划学习路径、推送适应性的学习资源,实现了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转换。
三是推动教育资源公平化、一体化。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突破时间、空间、内容、媒介的限制,为解决高等教育领域的技术性难题提供有效方案:它增进了教育服务的全面共享,通过优质的教育信息数据高速汇聚和跨空间传输,有助于教育资源的实时共享和互联互通;它增强了教育服务的协同功能,通过将种类繁多的设备、终端、系统连接起来,有助于教育信息的一体化交互和集成协作;它优化了教育服务的调节功能,实现教育机会和资源的均等供给,有助于解决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四是推动教育生态网格化、智能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将推动教育生态的融通互联和智慧涵盖,极大提升教育的整体协作能力,信息数据的无阻碍、高可靠传输处理,进而带动各类教育提供便利、快捷、高效、智能的服务;推进了各类教育的智能协同,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实现教育管理、教学培训、教育服务等业务的特定需求和智能管控;重构了业务流程,信息化环境下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互联构建,有助于推进教育体系业务流程的高效整合和智慧化转型。
三、大力推进信息化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创新点亮教育,科技引领未来。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信息化时代,我们要牢牢把握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特点,赋能智慧教育创新发展,支撑和引领教育信息化,从以下方面努力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转变教育理念。只有现代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才能推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才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此,要积极推进信息化时代下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一方面,要转变知识传授模式。通过信息化手段强化对教育环境的智能构建和对教育过程的全方位感知,突破以教育者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边界限制,破除教育者对知识的垄断,引导教育理念向认知建构转变。另一方面,要构建泛在学习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在突破时空、快速传播、手段丰富等方面优势,跳出传统教育实现方式的局限性,增强教育理念功能在纵横两个维度的拓展延伸,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特别是,要推动个性定制化精准教育。依托新兴信息技术,增强对教育数据信息的立体感知和无缝流通,提升个体的精准分析能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智能获取和个性化供给。
二是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信息技术对各行业领域的革新将促生相关学科专业的优化转变,并带动新兴学科专业的衍生发展,强化信息技术对新时代学科专业建设的深入赋能与高度参与。首先,要促进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不断优化学科专业与人才培养的匹配度,满足人才培养的个性化需求和面向未来的适应性。其次,要促进学科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对制造、交通、医疗、公共服务等垂直行业及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关联技术的支撑辐射作用,并深度融入学科专业建设全过程。第三,要促进学科专业之间的跨界融合。围绕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群体技术布局和建设一批新兴学科专业,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学科专业深度交叉,建立学科专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三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改革是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核心,要以信息化建设为牵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着力推动教学内容的改革,立足信息化智能互联环境的提供,不断进行知识更新迭代,使高校教学内容充分反映学科专业研究新进展、相关实践新经验、人的全面发展新需要。着力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发挥信息技术在营造沉浸式、跨区域、虚拟化教学环境方面的优势,鼓励采用参与式、讨论式、交互式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着力推动教学管理服务提升,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建立更加灵活精准的教学管理服务体系,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支撑保障体系。
四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大命题。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构建多元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机制,形成多元主体、大规模意见交互,提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增强教育治理的多元性、参与性。要借助信息技术优势,强化教育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无差别、低延时连接特性的运用和把握,破解教育管理服务存在的障碍。深化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实现资源共享,让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要借助信息技术优势,提升高校办学治校水平,推进信息技术及其群体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打造智慧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强化数据的采集、处理、计算、共享能力,加强业务协同,促进流程再造和优化,提升办学治校水平。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在线2021年5月8日,详情请点击https://news.eol.cn/xueshu/hui/202105/t20210508_2106752.shtml